1114.jpg 


崴爺八、九年前進入「蘋果日報」擔任行銷企劃部門的主管,其中一個重要的工作,就是整理每一季的「Nielsen尼爾森媒體調查報告」給總經理和各部門主 管;每季厚厚八、九十頁的媒體調查,包含了:各大報紙、雜誌每日閱讀率、七日閱讀率、每周每月的閱讀頻率、讀者結構(年齡、職業、收入、學歷)…等等大量的數據。

當時「蘋果日報」是所有媒體的龍頭,一天可以賣出50萬份報紙、每天超過200萬的台灣人看蘋果日報,每個月的廣告營收可以衝到三億, 幾乎所有的業務,只需要等客戶自己來電話登廣告。(當然大家都還是很認真的啦)

大約到了「蘋果日報」第六、七年的時候,崴爺發現到「Nielsen尼爾森媒體調查」的數字有了微妙的變化,蘋果的閱讀率開始連續幾季「緩慢下滑」,而且幾乎所有的報紙雜誌都開始下滑,平面媒體閱讀人口的結構也開始有改變,尤其是30歲以下讀者大幅下降。

正巧,當時壹傳媒大老闆「黎智英」,宣布投入數位媒體,成立了「壹電視」,也積極把新聞網路化。

金牛座就是「想太多、想太遠」,當時同事們都還在「蘋果日報」的光環下,收入還是一樣讓各家媒體羨慕,但崴爺已經察覺紙媒在未來幾年,可能會有很大的改變;因為當年曾經叱吒風雲的「民生報、星報」,也是短短兩、三年就快速崩毀。

因為想創業,也意識到企業的危機,所以五年前崴爺就離開了「蘋果日報」,當時大家都很訝異,幹嘛放棄這麼好的收入和職位。

五年後的現在,報紙和雜誌的業務朋友告訴崴爺,現在業務難作,「只能領底薪了」,很擔心未來的前途。

崴爺的兩個死黨,都在銀行圈工作;之前大家都覺得「銀行」就是「鐵飯碗」的保證,「活到老、做到老」!但去年,死黨們就和崴爺說,這幾年因為「網路銀行」崛起,很多銀行都已經開始把實體的分行收起來,也開始逐步的裁員,讓他們十分憂慮未來。

說了以上兩個例子,崴爺是要體醒大家「企業生態急速在變化」,現在營運狀況很好的公司,不代表十年後還能「存在」在市場上。根據美國統計:2012年掛牌公司平均的企業壽命,已經減為「18年」,想在一家企業「養老」,現在幾乎是不太可能。

所以別以為「創業」這件事,只是我們這些「創業狂」的事,你一點都不關心。『學習「創業」,就像「游泳」一樣,你可以不必學會如何游泳,但在「溺水時」它卻是你「自救」的關鍵。』

arrow
arrow

    weiy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