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006.jpg 

(圖片引用自FG新聞中心)

老實說,崴爺最熟悉的產業之一,應該算是「保養品」!
但崴爺創業卻最不敢碰的,也正是「保養品」。

在廣告公司、媒體工作時期,「保養品」就是崴爺最常接觸到的產品。美商怡家的雅詩蘭黛、倩碧;日本的SKII、資生堂、佳麗寶;韓國skinfood、 faceshop;法國雅漾、理膚寶水;台灣Sexylook、ludeya…,幾乎喊得出來的品牌,崴爺都曾合作過。幾年前,也幫國內某醫美集團規畫過 「楊采妮」代言的一個自創品牌ISIS(本篇的圖片就是當年崴爺公司拍的平面視覺)。

崴爺也曾想過第一個自創品牌是「保養品」,但卻發現面臨幾個「大問題」而收手:

1、門檻太低
「自創品牌」或「創業」就像買股票,當連菜市場的阿桑都在談股票時,就要小心了,千萬不要入場!幾年前,崴爺聽到身邊的客戶、朋友談到自創品牌,首選都是 「保養品」,尤其是「面膜」!崴爺當時曾去了解了一下,發現原來「保養品」、「面膜」的門檻那麼低!一般人只要找到代工廠,請代工廠配成分、挑面膜材質, 一片成本5-20元就能生產出你要的面膜,而且一次的訂貨量也不需要太大,只需要十萬不到,你就可以產出自己的產品。(不信你上網蒐一下「面膜代工」)

2、品牌過多
一般新品牌進不了百貨專櫃,所以銷售通路,以藥妝店(康是美、屈臣氏)或網路商城為主;前面提到因為產品的門檻低,所以品牌多到誇張;想要脫穎而出,要先和「我的美麗日記」拚價格(他們的量,已經有本事包下面膜廠全部的生產線,成本是你難以想像的低);拚行銷力你可能也拚不過Sexylook、 ludeya的靈活(他們有幾十人的團隊,不斷開發新的品項);拚代言人更拚不過ELLA「我的心機面膜」;更別說還有好幾家號稱「專業級」的醫美品牌。

3、消費者忠誠度極低
崴爺公司曾經幫一個開架「新品牌」做過平面廣告,花了三個月,好不容易把品牌打起來,當時在屈臣氏一天可以衝到1200組的銷售量;正以為高枕無憂,但半年後,客戶和我說產品賣不動了!原因是台灣的消費者對一般保養品的忠誠度極低、甚至很喜歡嘗試「有廣告」的新品牌;如果不持續投放廣告,「很勢利眼」的藥妝通路,就會把陳列架的好位置,讓給有廣告量的新品牌,很難有新品牌可以活得很久,當初有一款叫「自白肌」的品牌,就是這樣的遭遇。

4、罰單、罰單、罰單
崴爺不得不抱怨一下台灣現行的法規,只有大品牌才玩得起!
「保養品」有許多廣告用字,只要一出現,就是一張四萬塊的罰單,「淡斑、褪黑、除皺、拉提、改善暗沉、澎潤…」你們猜猜這幾個形容詞,哪些違規嗎?答案是全部都違規;你們想想,不用這些廣告用字,新產品能賣得動嗎?台灣衛福部擺明就是不想讓小創業家做這門生意…你們看到的那些大品牌敢用這些「廣告字」,是因為每年都已經準備了幾百萬的預算是來「付罰單」,他們有這個本,但一般小品牌只要幾張罰單,就把賺的錢都吐回去了。

所以,「自創保養品品牌」很簡單,但要賣得長久….真的很困難。


👇(讓各位看看崴爺公司N年前的保養品廣告片)


arrow
arrow

    weiy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